同舟共济兄弟情 山海风流写春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5年12月,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左五)与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军(右五)见证两校签署新一轮对口支援协议。 2006年7月,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右一)与时任贵州师范大学校长伍鹏程(左一)签署对口支援合作协议。 2014年9月,时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前排右五)在对口支援工作例会期间与我校党委书记韩卉(前排右四)等合影。

    有一项事业叫对口支援,有一种精神叫同舟共济。2006年7月,厦门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师范大学协议正式签署,自此,厦门大学就把对口支援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一种历史责任、一种神圣使命,秉承着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精神,急我所急、援我所需、无私奉献。正如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军所说:“厦门大学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我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我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使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真情付出 学科建设结硕果

    10年对口支援,情深意浓。林东伟、卢琳璋、宋培林、张泽涛、杨继国……一批批对口支援干部、专家,放弃优越的条件,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先后从鼓浪屿海边来到思贤山下,抒写着海对山的深情。

    “诚恳用心、扎实工作”是卢琳璋教授的对口支援工作感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句话作了有力、真切的注脚。为了提升贵州师大数学学科的科研水平,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他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在贵州师大先后成功举办了多场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研讨会。自挂职以来,卢琳璋经常往返于厦门、贵阳两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贵州师大的学科发展和博士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帮助下,计算数学、数学学科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成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他也因此赢得了贵州师大广大师生的尊敬,被评为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并荣获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提名奖和国家“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奖”。

    10年间,厦门大学一批批挂职干部动真情,使实劲,充分运用厦门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对贵州师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了真诚的帮助。从贵州师大博士学位点的启动、申报、中期检查到验收,厦门大学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帮助,并派出相关专家积极参与并开展了很多具体工作。贵州师大的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验收,并于2014年开始正式招生。

    齐心协力 科研帮扶见成效

    科研帮扶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点。厦门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科研实力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切实提高贵州师大申报国家项目质量,厦门大学专门组织专家,对其申报的项目申请书进行初审,从选题、论证、格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意见建议,大大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2009年3月,贵州师大在厦门大学的指导与支持下成立的“喀斯特文化研究中心”,已被贵州省教育部门批准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基地”。

    同时,为充分发挥厦门大学专家学者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在对口支援工作伊始,双方就开办了交互性的“山海风流”学术文化系列讲座,现已成为贵州师大的一个校园文化精品品牌。10年来,厦门大学易中天、庄宗明等61位著名学者先后做客“山海风流”,举行学术讲座80余场次,200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为推动两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淀大学精神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厦门大学还积极帮助贵州师大搭建国内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厦门大学的帮助下,贵州师大先后承办或协办了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发展西部计算数学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第十届中国矩阵论及其应用国际会议、“第五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等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和大赛,扩大了贵州师大的学术影响。

    创新思路 人才质量有提升

    联合培养人才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件大事。“跨进厦门大学的校门,耳濡目染了芙蓉湖畔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氛。名校大师的言传身教,为我开启了一道感悟之门。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学识,简直就是一盘享用不尽的文化大餐,使我在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贵州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的学生罗艳是两校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她道出了许多联合培养生的心声。10年来,贵州师大共选派了180余名本科生到厦门大学学习,采用“1+2+1”的培养模式,第一、四学年在本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在厦门大学进行培养,毕业时颁发盖有两校印章的毕业证书。2014年7月,第一届联合培养本科学生已毕业。同时,两校还积极探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0年来,贵州师大共选派了130余名硕士研究生到厦门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共享了高水平大学的科研资源。

    此外,厦门大学投资100余万元在贵州师大建设了两个数字化教室和一个数字化阅览室,并于2009年6月建成,实现了两校远程互动教学,为贵州师大充分利用厦门大学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给学生提供了聆听高水平授课的平台。

    砥砺前行 师资队伍更精干

    “厦门大学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一名好的高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视野,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贵州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安徽教授回忆起在厦门大学进修学习经历时这样说。他表示:“要把在厦门大学学到的先进理念和获得的学术资料尽快转化成实际的科研成果,为学校教学科研贡献微薄的力量。”10年来,厦门大学在提升贵州师大师资水平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厦门大学根据教育部门下达的指标招收贵州师大在职教师攻读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贵州师大已有123名教师考取厦门大学博士、硕士,100余名教师到厦门大学进修、访学,有力地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回校后逐步成为学科骨干和中坚力量。10年来,贵州师大选派50余名管理干部到厦门大学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和感受厦门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了贵州师大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升。

    同舟共济相携十载,两校虽远隔万水千山,却被“对口支援”的红线紧紧相连。10年时间,对口支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效果凸显。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谦虚地表示:“对口支援工作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厦门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办学条件等方面,为贵州师范大学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贵州师范大学则为厦门大学师生带来了朴实、艰苦、认真的好作风,为厦门大学师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厦门大学能够帮助贵州师大在更好的水平上、更高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贵州师大校党委书记韩卉表示:贵州师范大学衷心感谢教育部门实施的“对口支援”这项惠及教育与民生的好政策,感谢厦门大学10年坚持不懈的支持,以及厦门大学的领导、老师们真情的努力与付出。她说,我们将倍加珍惜难得的机遇,主动、真诚、虚心地向厦门大学学习,学习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学习他们“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的崇高追求,从而为贵州师大树立起不甘落后、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加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使贵州师大在办学理念上得到全面更新,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更大进展,在办学水平上获得进一步提升。

    10年共建不寻常。10年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道新的起跑线。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厦门大学与贵州师范大学将携手扬帆远航,共同谱写“山海风流”的新篇章!

    (贵州师范大学 雷韵 马发亮 李俊)